腺胃炎、肌胃炎的发病原因与防治
笔者了解到,近几个月东北地区腺胃炎、肌胃炎发病比较普遍,大多数养殖户反映鸡发生腺胃炎、肌胃炎的同时,采食量下降,料肉比过高,鸡群出现挑食、甩料等现象。出现该病的原因很可能是由于该地区新收获玉米水分偏高(新玉米水分高达40%),玉米中霉菌毒素超标所致的。但是我们也不能把发病原因只归于某一个诱发因素,我们要综合考虑该病的发生情况。因此,笔者与大家共同探讨腺胃炎、肌胃炎的发病原因,如何预防与治疗腺胃炎、肌胃炎。

腺胃肌胃肿胀 腺胃肿胀出血
1、注重加强饲养管理:确保饮水、饲料卫生,避免发霉。舍内保持环境舒适,温度、光照适宜。控制舍内饲养密度合理,适时扩群。
2、消炎杀菌与防病毒:应通过实验室的细菌分离鉴定,确定感染的细菌种类,然后再根据药敏试验选出敏感药物治疗,盐酸对于细菌感染防治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3、增加肠胃驱动能力:在配药过程中要适当搭配一些健胃的药物,调节胃内酸碱平衡,有效促进肠胃的蠕动可使用复合B 族维生素,同时使用功能激活剂,迅速增强食欲,从而增加采食量和抗病能力。
在腺胃炎的治疗中,要根据腺胃环境pH值,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酸性腺胃炎:治疗可选用西咪替丁抑制胃酸分泌,同时配合阿莫西林等抗菌药物,临床上使用小剂量红霉素收到的效果更为理想。当鸡群需要恢复体能时,需要补充大量的能量,防止胃肠蠕动无力,增强机体抵抗力,可以补充大量的牛磺酸,同时牛磺酸还有部分抗炎解热镇痛作用,对机体的恢复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我们也不要忽略霉菌的问题,所以在饲料当中一定要拌诸如百安明和制霉菌素等比较理想的脱霉剂。同时,考虑霉菌导致的机体抵抗力下降,部分鸡群免疫抑制等问题,配合着提高机体抵抗力,防止病毒继发感染等方面,把病毒性药物跟上。还有就是,凡是引起腺胃炎的疾病,一定伴随着肠炎症状的存在,故肠炎问题也不容忽视。治疗过程一定要考虑全面。
碱性腺胃炎:在以上强酸性环境治疗思路的基础上,把抑制胃酸分泌的西咪替丁换成柠檬酸即可。柠檬酸能够中和胃内的碱性环境,使其胃肠环境处于一种理想状态,利于疾病的恢复。
鸡传染性肌胃炎是一种以家禽生长不良、消瘦、整齐度差,粪便过料等外观症状及腺胃肿大如乒乓球状,或腺胃乳头扁平甚至消失,腺胃黏膜溃疡、脱落,肌胃内金和肌胃粘膜面火山口样溃疡、肌胃糜烂为主要特征的流行病。
雏鸡的肌胃炎还与孵化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应激因素有关。孵化过程中体重大的肉鸡代谢需求旺盛,气体交换应激使厌氧代谢增加,为了满足能量需求从而增加了心脏、肝脏和肌肉的负担。孵化种蛋码放过满,可出现极限温度(99- 106华氏度),能量衰竭的小鸡出雏慢,出雏困难,由于能量缺乏,很可能导致发育不良。因此,肌胃炎胃出血,很可能是应激而不是临床疾病的症状。
本病与温差的变化也有关,当温差较大,如一天中的温差超过10 ℃时,就会出现肌胃内壁的异常,尤其是夏天,温差一般为20 ℃,正是肌胃炎发病的高峰期。
肌胃炎的发生普遍认为是玉米发霉造成的,并且除了霉菌毒素还有霉菌的参与。仅采用腺胃炎药物治疗,效果往往不明显。腺胃炎的治疗是以去除病因, 缓解胃酸造成腺胃刺激为主,而发生肌胃炎时,病因以霉菌为主, 治疗上除了缓解胃酸刺激和针对霉菌外,主要是修复溃疡面,调节免疫,还要考虑抗菌消炎,促进食欲等因素。所以,在治疗时要针对上述因素,全面投药,大群才能够很快恢复健康。另外,肠炎病的发生会影响体内维生素的吸收,表现鸡群出现瘫鸡,因此治疗时,补充B族维生素,对于机体的恢复也有重要作用, 使用鱼肝油等有助于肠黏膜的修复。
(一)腺胃炎
鸡腺胃炎是一种以家禽生长不良、消瘦、整齐度差,粪便过料等外观症状及腺胃肿大,或腺胃乳头扁平甚至消失,腺胃黏膜溃疡、脱落,肌胃内金和肌胃粘膜面火山口样溃疡、肌胃糜烂为主要特征的流行病。该病一年四季均有发生,但是以季节更替时发病率高, 尤以秋转冬时损失严重,在我国北方表现十分明显。发病日龄不定,一般在30-60 日龄,但最早在3 日龄雏鸡中就可以表现,16 周龄种鸡也时有报道。发病率为15%~60%,平均23%,死亡率10%~50%,平均20%。腺胃炎可发生于不同品种的蛋鸡和肉鸡,其中以蛋用雏鸡和育成鸡发病较多、较为严重,肉鸡发病较少,发病后腺胃肿胀程度也不及蛋鸡和育成鸡严重。病程10~15 d,死亡高峰在发病后5~8 d,有的鸡场可能持续时间更长,可达35d 左右。当有严重继发感染时,死淘率更高,恢复后鸡群生长不良,蛋鸡产蛋无高峰。目前关于该病的致病因素还未确定,多数研究认为腺胃炎的发病诱因包括非病原性因素(硫酸铜、生物胺、霉菌毒素、饲养管理因素等)和传染性因素(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病病毒、禽白血病病毒、腺胃坏死病毒以及其他病毒)。下面几张图能反映出腺胃炎的一些临床症状。


腺胃肌胃肿胀 腺胃肿胀出血


肝发黄坏死 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肿胀出血
腺胃炎的治疗要根据治本的方式,以提高免疫力、消除肠胃炎和治疗并发症为原则来进行治疗。重要的是这种病不仅是简单的产生,它是综合性的微生物传染病。所以该病的防治要以预防为根本,要在提高管理和饲养水平的前提下,做好相应疾病的免疫接种,积极采取综合的措施实施有效的防治。下面三种方法是相对而言积极可靠的治疗方式,可以参考使用。1、注重加强饲养管理:确保饮水、饲料卫生,避免发霉。舍内保持环境舒适,温度、光照适宜。控制舍内饲养密度合理,适时扩群。
2、消炎杀菌与防病毒:应通过实验室的细菌分离鉴定,确定感染的细菌种类,然后再根据药敏试验选出敏感药物治疗,盐酸对于细菌感染防治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3、增加肠胃驱动能力:在配药过程中要适当搭配一些健胃的药物,调节胃内酸碱平衡,有效促进肠胃的蠕动可使用复合B 族维生素,同时使用功能激活剂,迅速增强食欲,从而增加采食量和抗病能力。
在腺胃炎的治疗中,要根据腺胃环境pH值,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酸性腺胃炎:治疗可选用西咪替丁抑制胃酸分泌,同时配合阿莫西林等抗菌药物,临床上使用小剂量红霉素收到的效果更为理想。当鸡群需要恢复体能时,需要补充大量的能量,防止胃肠蠕动无力,增强机体抵抗力,可以补充大量的牛磺酸,同时牛磺酸还有部分抗炎解热镇痛作用,对机体的恢复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我们也不要忽略霉菌的问题,所以在饲料当中一定要拌诸如百安明和制霉菌素等比较理想的脱霉剂。同时,考虑霉菌导致的机体抵抗力下降,部分鸡群免疫抑制等问题,配合着提高机体抵抗力,防止病毒继发感染等方面,把病毒性药物跟上。还有就是,凡是引起腺胃炎的疾病,一定伴随着肠炎症状的存在,故肠炎问题也不容忽视。治疗过程一定要考虑全面。
碱性腺胃炎:在以上强酸性环境治疗思路的基础上,把抑制胃酸分泌的西咪替丁换成柠檬酸即可。柠檬酸能够中和胃内的碱性环境,使其胃肠环境处于一种理想状态,利于疾病的恢复。
(二)肌胃炎
鸡传染性肌胃炎这几年在养殖场中也是发生比较多的一种病,鸡传染性肌胃炎的治疗方案也严重影响着养殖场的效益。治疗鸡传染性肌胃炎要先了解什么是鸡传染性肌胃炎。 鸡传染性肌胃炎是一种以家禽生长不良、消瘦、整齐度差,粪便过料等外观症状及腺胃肿大如乒乓球状,或腺胃乳头扁平甚至消失,腺胃黏膜溃疡、脱落,肌胃内金和肌胃粘膜面火山口样溃疡、肌胃糜烂为主要特征的流行病。


肌胃角质膜糜烂溃疡,有出血和裂隙 肌胃角质层增厚,破裂,粪便严重过料
该病是由于空气中的真菌孢子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中感染所致,有些病例也不排除饲料被霉菌污染所致,此病例在东北地区多发生在7、8月份。在这段时间空气相对湿度达到70%左右,加之养殖户忽略对环境的控制,也是加重发病的原因之一。鸡体的内在因素:腺胃炎发病期间,胃酸分泌紊乱,超量的胃酸对角质膜严重损伤。雏鸡的肌胃炎还与孵化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应激因素有关。孵化过程中体重大的肉鸡代谢需求旺盛,气体交换应激使厌氧代谢增加,为了满足能量需求从而增加了心脏、肝脏和肌肉的负担。孵化种蛋码放过满,可出现极限温度(99- 106华氏度),能量衰竭的小鸡出雏慢,出雏困难,由于能量缺乏,很可能导致发育不良。因此,肌胃炎胃出血,很可能是应激而不是临床疾病的症状。
本病与温差的变化也有关,当温差较大,如一天中的温差超过10 ℃时,就会出现肌胃内壁的异常,尤其是夏天,温差一般为20 ℃,正是肌胃炎发病的高峰期。
肌胃炎的发生普遍认为是玉米发霉造成的,并且除了霉菌毒素还有霉菌的参与。仅采用腺胃炎药物治疗,效果往往不明显。腺胃炎的治疗是以去除病因, 缓解胃酸造成腺胃刺激为主,而发生肌胃炎时,病因以霉菌为主, 治疗上除了缓解胃酸刺激和针对霉菌外,主要是修复溃疡面,调节免疫,还要考虑抗菌消炎,促进食欲等因素。所以,在治疗时要针对上述因素,全面投药,大群才能够很快恢复健康。另外,肠炎病的发生会影响体内维生素的吸收,表现鸡群出现瘫鸡,因此治疗时,补充B族维生素,对于机体的恢复也有重要作用, 使用鱼肝油等有助于肠黏膜的修复。
文:陈咏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