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你吃的肉可能都会变成“人造肉”
从简单的大豆制品开始,随着技术手段的发展,现在的肉类替代品已经变得越来越有未来气息。除了以植物为原料的“素肉”产品,对实验室培育肉类的研究也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这种“替代品”在本质上还是肉,只是生长于实验室中,而非取自真实的动物。随着“实验室肉制品”概念的盛行,不少研究团队都在继续创新,开发新的人工培养的肉制品。而这些来自实验室的肉将引领一个全新的产业,一种全新形式的畜牧业──不污染气候、不需要抗生素、土地或农药,甚至可能为人们提供更健康的食物。这意味着,未来我们食用的蛋奶肉可能都是来自实验室的培养皿。
人造肉——用生物反应器生产“清洁肉”人造肉是如何生产出来的呢?目前实验室人工生长肉食,采用的是复制自然界中生物体肌肉细胞的自然生产方式,即从牲畜活体上提取分离出干细胞,促使其分裂生长,在实验室里生长人造肉。研究人员先从活着动物的骨骼肌上取下一小片活组织切片,然后用先进的生物技术从切片所含的干细胞中培养出肌肉组织,最后用生物物理学刺激来形成肌肉组织的纹理。
人造肉的肌肉组织在生产过程中需要进行“锻炼”,也就是在其生产过程中,要将肌肉组织处于某种生物物理的张力之下,每隔一段时间还要用电流刺激,使其产生收缩,就像运动员使用体育器材锻炼肌肉组织一样。目前实验室培养皿中生产出来的人造肉只有0.1—0.3毫米厚,薄薄一层而已,为了生长出像肉排那样的极具立体感的块状人造肉,还需要在肌肉组织中引入血管网络。面对人造肉生产技术上种种限制,科学家预测,未来最先出现在市场上的人造肉可能以“碎牛肉”或“香肠”等形态出现。

人造肉的营养价值与安全性
尽管“人造肉”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它真正颠覆我们的餐桌还有一定的距离。那么问题来了,当有一天你的餐桌上出现了“人造肉”,你是吃呢还是不吃呢?“人造肉”是否健康安全,会否对人体产生一定影响?在传统肉类生产过程当中,是有一些食品安全风险的,比如说沙门氏杆菌、大肠杆菌的污染,还有禽流感等病毒感染的问题,在清洁肉的过程中基本上是不会出现的,这是清洁肉相对传统生产的肉类食品的一大优势。“清洁肉”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环境负担、动物福利、人类健康等问题,因此是一类代表未来趋势性的产品。据介绍,人造肉也可能比天然肉更“健康”。因为人造肉的生产过程中不需要使用抗生素,而且还可以人为地控制肉中的营养物质。比如,鱼类的干细胞可以用来生产Omega 3多不饱和肪脂酸。再将这种东西和实验室里培养出的猪肉相结合,生产出既有肥肉味道,又不会造成高血脂和冠状动脉硬化的猪肉来。

人造肉未来市场前景广阔
此外,从环境保护主义的角度来看,人造肉代替天然肉也有很大好处。牲畜的粪便会污染土地和水源;它们放的屁中含有大量的甲烷,而甲烷的温室效应要比二氧化碳大上25倍。畜牧业对环境造成了相当大的压力,比如山羊会把草根挖出来吃,对草场的破坏很大。动物的蹄、角、骨、皮和内脏往往被丢弃,造成了大量的污染。据统计,美国的牲畜屠宰业每年会抛下14亿吨的垃圾。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数据,当前全球陆地面积有30%都被用于养殖业(包括牧场和饲料田)。人类活动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中,有18%来自养殖业。而随着全球人口数量的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肉类消费量至2050年将会翻一番,即从2007年的2.84亿吨上涨到2050年的6亿吨!这无疑将对环境造成很大的压力。而人造肉理论上不会造成这些问题。人造肉没有排泄物,不产生毛、皮、角、骨之类不能吃的东西,立体化生产占用的土地很少。所以,“人造肉”生产对环境是比较友善的。其实,“人造肉”并不是噱头,科学家们从事此类研发是为了解决世界食品危机。Google联合创始人Sergey Brin 为世界上第一个实验室汉堡研发项目私人投资32.5万美元,历经2年,世界上第一个“试管汉堡”终于诞生于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大学生理学教授Mark Post的实验室。而据华盛顿邮报消息,Brin并不是唯一一个支持转基因食物项目的科技圈亿万富翁。事实上“人造肉”的未来前景被众多投资人看好,今年5月比尔·盖茨参与投资的一家人造肉公司的产品,就已经在美国的近300家超市上架,他们的“人造肉”是用豌豆蛋白、菜籽油和椰子油做出来的。李嘉诚旗下的维港投资参与投资的一家人造肉公司的推广方式,则主要是与各种高端餐厅进行合作。美国最大肉制品生产商泰森也看好“人造肉”的市场前景,投资了一家人造肉公司。

文:付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