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制个性化营养,饮食健康管理将出现大幅变革
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按照医生或者营养师推荐的健康饮食原则吃饭,可是血糖状况却并没有什么改善?为什么有的人吃冰激凌、巧克力,血糖却控制的很好,有的人却不能碰那些食物?作为一名高血糖患者,你想不想拥有这样一个手机应用:只要你输入几项生理指标,它就会告诉你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不断创新的科技正在帮你解答疑惑,实现梦想。
近期以色列的一项关于血糖的大规模研究声称,即使大家都吃一样的食物,我们的身体对食物的反应也是不同的。这项研究成果近期刊登在国际顶级期刊Cell上,他们的研究表明只有个性化的饮食习惯才能帮助我们实现健康目标。
血糖水平与Ⅱ-型糖尿病、肥胖、心血管疾病和肝硬化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连续血糖仪的帮助下,现在我们已经很容易掌握自己的血糖水平,但却很难控制它。长期以来,我们一直认为我们的餐后血糖水平完全取决于食物的内在属性。例如下图中列出的几种食物的血糖指数值,血糖指数越高对你的血糖控制越不利。

血糖指数在1981年被加拿大临床内科医生Jenkins等学者提出来之后,一直作为医生和营养专家指导患者健康饮食的一个指标。现在这一理念正面临严峻的挑战。以色列Weizmann科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发现,任何食物的血糖指数都不是定值,血糖指数取决于个人的身体状况。这是要完全颠覆我们长久以来对血糖指数的认识了。该研究共募集了800名志愿者,通过健康调查问卷,测量身体参数、血液检测、血糖监测、粪便采样(肠道菌群),以及借助app记录他们的生活方式以及食物的摄取情况(一共记录了46898顿饭),希望能够了解血糖水平与以上参数之间的关系。

Segal和Elinav领导的研究小组是这样做的,将采集到的数据用他们编写的机器学习算法进行处理,使他们的软件通过这些数据“学习”那些数据之间的关系。正如预期的那样,年龄和BMI指数与餐后血糖的水平有较大的相关性。同时,这些数据还显示,即使食用同一种食物,不同的人对食物的反应也是存在巨大差异的。

在Segal和Elinav的文章中,出现了一个让人感到惊喜的实验结果案例:445号自愿者和644号自愿者对同一种食物的反应完全相反。445号自愿者在进食饼干之后,血糖一直保持稳定,但进食香蕉之后血糖突然升高;而644号自愿者恰恰相反,进食饼干血糖飙升,进食香蕉血糖平稳。这个有点儿极端的例子直观地说明,不同个体对食物的反应是不一样的。仅仅根据食物的血糖指数是不足以预测食物对人体血糖影响的。

他们已经开发出一整套的商业化产品,通过测量用户的肠道菌群结构,来比对扩充数据库中的已有数据,分析用户属于哪一种血糖水平的类型,从而判定对于进食不同食物时,用户有与之相匹配的血糖水平升降结果。
未来的血糖场景应该是这样的,我们会按照要求输入我们的生理指标(BMI、血液生化指标、健康状况、肠道菌群数据等),在进食之前把我们想要吃的食物输入应用程序,然后它会告诉我们吃这种食物之后血糖的变化情况。或者更加直接,它会根据你近期的生理指标,直接推荐食物给你,然后你可以选择自己喜欢吃的。
未来的血糖场景应该是这样的,我们会按照要求输入我们的生理指标(BMI、血液生化指标、健康状况、肠道菌群数据等),在进食之前把我们想要吃的食物输入应用程序,然后它会告诉我们吃这种食物之后血糖的变化情况。或者更加直接,它会根据你近期的生理指标,直接推荐食物给你,然后你可以选择自己喜欢吃的。